知乎为什么比不上微博、今日头条、抖音这些平台?

admin2024-04-27 13:26:0015资源知乎知乎平台知乎社区广告

一,商业化上面的矛盾。

知乎创始人一开始可能算是比较理想主义吧,知乎内容管理很严格,对用户营销广告容忍度很低。

甚至内容运营,也刻意地培养出了读者“对作者接广告”极其厌恶的氛围。

一旦有那个大V接了广告,立马就会被读者口诛笔伐。

但也正是这点,造就了很尖锐的矛盾。

矛盾之一:

人们逐渐发现一些古早大V,和知乎创始人关系很好的大V他们接广告就行,知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 而且关于他们的接广告的回答,下面都是各个大V一片赞誉叫好之声,说他们接广告,但是标明的是广告。知乎欢迎硬广但不欢迎影响内容的软广。

听起来很有道理吧,但如果是其他中小V接广告,无论是硬广还是软广,立马是读者们骂街,口诛笔伐 ,仿佛别人十恶不赦一般。然后知乎就将那些中小v内容删除,甚至禁言,说他们营销破坏社区氛围。

这就让很多人不满,凭什么 天龙人大V可以,而普通用户、中小v就不可以呢?

然后矛盾之二,是知乎自己接广告越来越凶,以至于甚至影响了正常的阅读体验。然后很多大V同样心生懈怠,自己用心为你创造内容,为了社区氛围知乎不准用户接广告能理解,可你自己官方这么多广告影响用户体验,凭啥就可以?只许州官放火?

矛盾之三,是一方面不允许用户营销接广告,而另一方面知乎自己又引进了一大堆的营销号,美其名曰机构号。于是知乎上越来越多xx手机机构号、xx眼镜、xx公司在回答问题,甚至有各种机构品牌提问出来。

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

矛盾之四,知乎不舍得给那些优质大V钱,也不准他们接广告,于是有其他平台蠢蠢欲动,花钱挖走了一大批大v,然后知乎官方就慌了,开始对剩下的大V限流,怕他们万一走了之后,带走太多的流量。同时给小白用户增流,于是很多用户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就多了很多粉丝,同时很多小白特别容易增粉。

然后剩下来的很多大V就更不满了,你不给钱,也不准接广告,同时也限流,社区氛围也越来越差。那还玩个啥?

矛盾之五,知乎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不能太过,也得给用户一点利益,于是允许用户挂公众号。但是呢,这又导致了很多回答中铺天盖地的公众号广告,让读者们不满。

换言之,知乎没有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,只是简单粗暴地指望广告变现,而同时又怕用户接广告破坏社区氛围。

二,知乎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哪呢?在于人为运营内容的痕迹,实在是太重了。

比如说吧,我翻到过很早以前用户批评知乎的内容,说知乎创始人是苹果粉丝,所以知乎早期打压那些夸安卓的内容,而夸iOS的内容就放到前面。于是知乎早期就是一片捧iOS贬安卓的声音。

而夸安卓的声音就很难听到。他觉得知乎创始人更适合做一份报纸的主编,因为他觉得做内容平台不能太强个人色彩,不能太过干预内容生态的走向嘛。

然后他翻了一下知乎联合创始人的履历,发现还真的几乎全是从媒体行业转行的。

我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,知乎创始人更适合做一份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报纸的主编,而不太适合做一个内容平台。

人们一谈起知乎,就说上面各种谢邀、人均985,刚下飞机,提个问题动不动就是“如何看待……”“如何评价……”。感觉太过装逼。

但其实,这恐怕是知乎联合创始人想让它成为的样子,人为运营将这些内容更多流量,而不是它本身真正的样子。

其实如果知乎创始人们去做一家报纸,没准更适合。

做一个问答社区、内容平台,本来就强调中立客观,不能有太强的人为干预,太强的个人色彩。

而知乎擅长的也是人为运营内容,不擅长产品设计。

知乎给我的感觉也是如此,就是知乎产品设计真的是一个辣鸡,但知乎对于内容的运营却很强势。

比如很多人抱怨的知乎小管家误伤内容,动不动删除禁言,别人骂人却没事,自己回怼就禁言。

就反映出知乎更擅长人为运营,而不擅长产品设计。

别的平台给人的感觉是机器审核为主,人工审核为辅,而知乎给人的感觉却是人工审核为主,机器审核为辅的感觉。因此你根本很难把握自己说话的尺度,动不动就容易被删被禁言。

三,产品设计真的太辣鸡了。

光是一个更新功能,也有很多其他人提过,我在17年也提过,还得到了好几千个赞,这说明很多人也是这个想法。我不懂为什么知乎让用户自己手动添加更新线,手动写上更新时间,而都不愿意完善一下更新功能呢?

再比如知乎的各个功能,比如想法、回答、文章、专栏之类的,都互相独立,跟信息孤岛一样,仿佛彼此没有任何联系一样。有时候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什么都想做,什么都做不好。

很多新增功能,就连我这个普通用户都能感觉到无论是功能,还是玩法,还是定位,或者商业模式上都没有丝毫新颖之处,很不靠谱,很难做大。而往往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
总让人感觉用户想要的,而且也适合知乎去商业化,符合平台利益的功能,它偏偏不会出来,而各种乱七八糟的功能,一看就不靠谱的,反而乱添加。丝毫不用心的感觉。

四,没有个一以贯之的产品战略。

有人会说,你一个普通用户,哪来的资格说别人。

但就光我个人这几年看到的是,产品战略经常变。

一会儿学quora的问答,一会儿学贴吧的话题,一会儿学微博的大V粉丝,一会儿学头条机器推荐,一会儿学抖音双击点赞、上下翻页,一会儿学豆瓣影视剧评分,一会儿学贴吧徽章等级,一会儿学百度百科,一会儿学公众号,一会儿学微博热搜热榜,一会儿又去学贴吧搞个圈子功能,一会儿又想学b站进入视频领域,一会儿又搞直播,一会儿又学果壳分答,一会儿学得到之类的搞课程、大学,一会儿又搞个live,一会儿又搞个电子书……

感觉产品思路经常变,没有个一以贯之的战略。可能是变现太焦虑了。